需求收縮是長期積累形成的,解決起來也非一日之功。三年新冠疫情是導致需求收縮的原因之一,但根本原因在于長期以來過高的高投資率和明顯偏低的最終消費率。從1981年至2020年的40年間,前20年即1981—2000年的20年,我國最終消費率年均為62.7%,投資率年均為36.4%,消費與投資的比例大體合理。這主要是吸取了過去過分追求高投資、高增長的教訓,適度降低了投資率、提高了最終消費率的結果。從2000年至2020年的后20年,客觀上由于基礎設施和重工業處于投資高峰期,投資率不斷攀升,年均高達42.3%,比前20年高5.9個百分點;最終消費率降為年均54.0%,比前20年低8.7個百分點。其中,2010年、2011年連續兩年出現47.0%的歷史峰值。從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注重擴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但總體上看,投資率偏高、消費率偏低的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由于投資是間接需求,從長期來看,增加的是供給,長期保持較高的投資率,必然導致總供求失衡,消費不足。因此,解決當前存在的需求不足問題,應當從改革入手,在宏觀調控和經濟治理體制改革上,要建立規劃、財稅、貨幣相互協調的機制,通過綜合施策,努力保持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大體平衡,既避免出現通貨膨脹,又防止出現通貨緊縮,使國民經濟長期保持適度、穩定增長態勢。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增加居民收入特別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所占比重,使廣大居民手中有錢能消費。同時要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人民無后顧之憂敢消費。還要增加適銷對路商品和服務,優化消費環境,使人民愿消費。對于像住房、汽車等消費品,其市場行情對經濟穩定影響較大,要改進產銷管理制度,不能輕易出臺行政限購規定,從而為房地產業和汽車制造業持續增長創造良好的體制政策環境。要深化第三產業體制改革,激發第三產業在擴大就業方面的巨大潛力,使教育、醫療、養老、數字、旅游、文化、體育、咨詢、法律等服務消費成為新增長點。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均GDP水平還有不小差距,巨大的需求潛力有待通過改革加以釋放,從而激發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如何把社會資本引導到結構調整所需要的方向上來,引導到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產業和區域上來,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必須按照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要求,深化資源配置體制改革。要抓緊建立全國統一、城鄉融合的要素市場,促進勞動力、土地、資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在城鄉市場之間,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生產要素大量流入城市,支持了城市繁榮,但城市的要素向農村流動存在著多種政策壁壘,導致城鄉差距拉大。區域發展差距本質上也是城鄉差距的反映。要通過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吸引生產要素由東部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流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