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企業:長期主義,不確定中的確定性
在市場層面,我們聽到大量的反應,仍然碰到各種困難。現在跟我們期待的情況還有距離,最新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了,我們經濟長期向好趨勢沒有改變,現在政策加碼就是要鞏固2023年三季度以后向好的發展態勢。
中國經濟成長性有著客觀性因素的支撐,再加上我們主觀努力,把中央一系列的指導方針變成務實的措施,整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形成一種可持續性的運行狀態。
從這個角度來考慮,我們還是應該看到確定性。所以企業界的朋友、市場人士在這方面要更多的從全局、從長遠來看,我們可以期待長期向好,形成自己有戰略耐心戰略定力的長期主義行為模式,長期主義實際上隱含著什么?不為短期感覺到的困難和不愉快所動搖,這樣的一個取向是非常值得大家高度重視的。
從產業的趨勢看,我覺得首先要注重新技術革命背景下中央反復強調的有效投資,首先作為龍頭的投資是新基建,以新基建支撐著我們的產業結構于"數實融合"中的升級發展,并帶動整個產業鏈實現更好的高質量發展。有效投資形成對就業的切實支撐和實體經濟的升級發展,使老百姓形成足夠的有貨幣支付能力的購買力,進而發掘出中國巨大規模市場的消費潛力。
概括地說,可以從微笑曲線來看。中國已經是世界工廠、制造業規模全球第一,但是大而不強,出路何在呢?上有美國對我們打壓,下有越南、印度、印尼等咄咄逼人的追趕,我們必須把自己現在主要的產能在加工生產這樣一個收益率低的中間位置努力推到左右的高端。過去我們大量的產能從最中間的加工切入,是必然的選擇,但是現在要爭取在全要素生產率的支撐之下,憑借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加上思想觀念的創新,使我們能夠實現這樣一個升級,把中國制造推為中國創造和中國智能制造的新境界。
比如全世界85%以上的兒童玩具由中國本土生產,卻沒有自己本土叫得響的品牌,我們拿的是中間的低收益。又比如中國本土上在大量加工生產風靡全球的蘋果手機,同樣我們只能拿著中間的低收益。
但應看到也有一些突破,比如廣州的汽車生產廠家原來生產廣本,口碑很好,但是高收益在日本人手里,他們后來努力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推出了自己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系列,一款廣汽傳祺這幾年賣得相當好。它們還要把生產線遷到泰國去,以一個新的跨國公司的架構,更好壓低綜合成本,同時牢牢地掌握著創意成功的知識產權品牌,以及品牌營銷、售后服務、市場擴展帶來的高端收益。
如果以這條路繼續往前發展,它就是跟馬斯克在中國建特斯拉的汽車生產線一樣的占據高端后擴展的道理。我們的汽車生產廠家在自己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情況下,應該進一步地升級為跨國公司模式的全球化發展。這個直觀的表現,當然還只是一個產業升級方面具體的比喻,針對各個領域、各個賽道上的情況,必須有各自的定制化解決方案。
城市化遠未結束,內循環市場廣闊
中國客觀具備的經濟社會的成長性,結合對工業化、城鎮化(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現在所處階段的基本判斷來說,后面仍然有巨大的潛力發掘空間,仍然有未來可觀的推進縱深。
如果從整個中國順應人類文明發展主潮流而完成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成長性過程來看,我國的工業化應該說總體而言是從中期向中后期、向后期轉變的過程。
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我國真實城鎮化水平,我作為研究者特別強調,不能只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現已67%,首先要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還只有47%,即14億中國人里,大多數還沒有取得城市戶口,已經進城的三億多人里的大多數,苦苦拿不到這樣一個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戶籍。這意味著什么呢?我們必須補課,必須使中國的城鎮化按照城鄉一體化、消除二元分治格局的方向,繼續充分地向前推進,這同工業化是結合在一起的。
中國真實城鎮化水平如果從量值上來說,現在充其量只是比50%再高一些,按照國際經驗,真實城鎮化要走到70%左右的水平上,大體才能轉入相對低平的新發展階段。所以中國客觀上的成長性,是作為世界上14億人口的特大經濟體按照巨國模型才能描述的一個繼續完成人類文明發展主潮流上不斷釋放發展潛力的過程。
只要我們在工業化、城鎮化的旁邊,堅定不移匹配上中央大政方針“改革開放”四個大字所表述的市場化和國際化,以及我們今天大會的主題所聚焦的數字經濟發展高科技化或信息化,再加上超越一般經濟眼界的二十大強調的法治化、民主化,中國大地上未來幾十年間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已有的將近700個建成區(大中小城鎮)主導的潮流是城鄉結合部往外推,準備接納更多的農村成員遷徙到城鎮,還要建很多新區,還有城市群、都市圈的建設,一定要有眾多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設施升級換代,伴隨的就是產業升級、產業互動、數實融合。這樣的一個發展大潮在進一步推進過程中,當然還要有人力資本不斷的培育,整個中國的需求釋放。
按照巨國模型來說,它對應的供給框架是什么?中央已經給出了明確的表述:內循環為主體、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這個情況下,我們要更多憑借改革開放40多年來已經取得的進步,掌握我們在不確定環境中可以掌握的確定性,掌握我們在發展中可以自己抓在手里的主動權,以內循環為主體,同時絕不放棄外循環,和全世界一起,在供需互動的過程中推進中國的和平崛起。
如果看到這樣一個大概率可能性,那我們企業界的人士,自己人生的訴求、實現人生價值主要的舞臺在哪里?結論不言而喻:祖國大地應該是我們的首選,這種認識應該支撐的就是企業的長期主義行為模式。
展望2024年:引導目標可以在5%以上
現在有些預測主體認為2024年中國GDP增速會低于5%,高盛就預測中國2024年GDP增速只有4.5%。我不這么認為,我覺得他們還是看低了中國的潛力。
我們把中國成長性的客觀條件、潛力盡量調動出來,再加上主觀方面更好地推進制度創新、政策優化,加上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大概率經過努力,2024年可以繼續在5%以上運行。
2024年我愿意用的詞匯叫“乘勢向上”或“乘勢向好”。如果說2023年是真的在5%稍高一點的新的起點上,2024年至少會延續著5%以上的一個平穩運行狀態,“延續性”就是向好,可持續的在中高速區間里去實現高質量發展。
2024年的有利因素是什么?
首先,比較大的把握,是疫情不再出現那么嚴重的拖累和沖擊。
第二,政策加碼在去年9月份數據出來以后已經比較務實地實施了,1萬億特別國債所籌集的資金,它是個引子錢,后面跟著的我們政策工具箱里的可用工具還有,有必要的話還可以跟著在這方面繼續動作。
第三,我認為很重要的還應看到中美關系畢竟有所緩和。最近幾個月的定調非常清晰——中美之間首先要尋求合作,合作競爭中,中國絕不脫鉤。
如果客觀的支撐因素方面打開潛力空間,加上我們主觀的努力,我覺得所謂2023年的契機之年的意義,是延續上2024年、2025年這“十四五”還有的后面兩年,應該爭取不再出現新低。而這是大概率,不再出現新低意味著經過客觀、主觀結合以后,明后年有希望在5%以上運行,那么主觀這方面就非常重要了。政策工具箱里可用的工具務實地運用,將有助于提振信心。
我對中國經濟未來是“謹慎樂觀”的態度。關鍵是客觀的工業化、城鎮化推進的縱深還確實存在,發展空間相當可觀,以主觀努力調動潛力使我們的經濟表現出應有的韌性、回旋余地,這方面是有客觀條件支撐的。
所以發力關鍵在于主觀方面,我們怎樣做好自己的事情。要提振布置“五六七八九”比重的民營企業(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和新增就業)、民營經濟的信心,改善市場預期,頭部企業“完善整改”,“推出一批綠燈項目”,提振實體經濟發展態勢,抓好專精特新企業繼續創新發展等等,繼續以中高速(5%以上的增速)推進中國的現代化。
(本文是賈康先生1月8日在“新年經濟創享學術講座”上的演講,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