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大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更多支柱產業。這是“支柱產業”這一概念歷久之后再度回到頂層政策設計中。
一、傳統支柱產業的選擇
支柱產業構成一個國家產業體系的主體,提供大部分的國民收入,是整個國民經濟的支柱。支柱產業的構成及其技術水平決定了產業結構在演變過程中所處的階段,支柱產業重點在于培育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力產業。
1992年,當時國家計委政策研究室聯系有關司局、國務院有關專業部門(總公司)等人士組成名為“振興我國支柱產業的對策”的課題組,嘗試準確把握產業結構變動的趨勢,解決推進發展與現存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探討我國產業結構轉換和升級的途徑和對策。隨著政府部門和業內各界的共商,中國支柱產業的政策脈絡和發展邏輯愈加清晰。1994年國務院第16次常務會議開始明確提出“積極振興支柱產業”,要求“努力加快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制造和建筑業的發展,使它們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中國的支柱產業發展,開始由頂層政策層面破題。同年,國家計劃委員會還發布了《汽車工業產業政策》,表示為把我國汽車工業盡快建設成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改變當時投資分散、生產規模過小、產品落后的狀況,實現規模經濟,特制定該份汽車工業產業政策,擬通過該產業政策的實施,計劃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到2010年,使其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為什么是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制造和建筑業?
在支柱產業的選擇上,應主要著眼于當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長期以來,能源、交通和基礎原材料都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產業。經濟調整時期隨著加工工業發展速度降溫和強化基礎產業的行政性手段的實行,“瓶頸”制約有所緩解,各產業之間的關系也趨于協調。可一旦經濟調整結束,增長步伐加速,“瓶頸”制約就又加劇。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大起大落的一個重要原因。據此,支柱產業的選擇,除了要考慮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和選擇支柱產業的基準以外,還要考慮中國國情,包括產業現狀、技術、資金、資源狀況等。經過長久的業內討論,最終,頂層將機械電子、汽車工業、石油化學工業、建筑業圈定為當時的四大支柱產業。
作為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支柱產業的增長速度,無疑要超前于國民經濟的增長。上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曾定下保持8%-9%高速增長的目標。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整個支柱產業的平均增長速度就要在10%以上。當時的決策層觀察到,由于中國支柱產業的基礎較差,振興目標可分兩步走。到2000年,振興的產業要初步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其增加值占GNP的比重達23%左右,比1992年的17%提高6個百分點。在進出口貿易中,力爭消滅逆差。到2010年,基本完成振興任務,支柱產業的增加值占GNP比重達30%以上,成為中國出口創匯的主要產業部門。以電子工業為例,當年培育該產業的關鍵詞是“速度”二字。上世紀90年代,中國國民經濟要登上新臺階,存在著電子工業這類收入彈性系數高的效益型工業超前發展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中國作為一個電子工業后起國家,要縮小與先進國家的差距,也必須要有一個很高的初加速度才能上得去。上世紀80年代,中國電子工業曾有年增長率為22.8%的初加速度,但是仍低于日本35.4%和韓國40%的初期發展時期水平。根據上述國民經濟平均增長8%-9%的要求,即使按80年代電子工業的增長系數1.5測算,90年代我國電子工業的發展速度至少也應力爭達到17%左右。從當年的發展布局看,資金一度短缺,在這種情況下,投資集中和投資力度顯得尤為重要,得將有限的財力、物力使用到最能發揮效益的地方。因此,當時的中國,采取的方針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讓有條件的地區更快發展起來。與此同時,著重調整中國不合理的產業布局,將當時電子工業重復、分散、小生產的生產格局引向聯合投資、集約經營、規模經濟的發展軌道。而且投資政策也要特別注重以增量帶動存量調整。在發展布局上采取集中、聯合、分工、競爭等不同形式。為了鋪平中國支柱產業培育的坦途,加快支柱產業的發展,國家層面制定和發布了統一的產業政策,并以法律、法規等形式保證實施;逐步建立有利于促進支柱產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和規范化的企業直接融資機制,國家在年度股票和債券發行規模中對支柱產業優先予以安排;政府從財力、物力上產持支柱產業中某些重要領域的技術開發,經國務院批準,賦予少數大型企業集團與其資本和收益比例相適應的海外直接融資權和擔保權。按照國際慣例和有關協定條款,將支柱產業的部分產品作為幼稚工業品,采取適當的、有時限的保護;同時,為了換取關鍵技術和設備,允許有條件地開放部分國內市場。
二、須建立新支柱產業
多年過去,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盡管建筑、石化等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支柱產業”這一概念本身逐漸淡出政策視野,在地方經濟政策中還可以常見“支柱產業”,但中央的政策中,已經鮮少提及“支柱產業”。這一情況直至2023年7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得已改變,該會議表示,要大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更多支柱產業。
現在改革開放已經進入到第五個10年,老的支柱產業還有一定的發展和提升空間,但是隨著工業化的基本完成,產業升級面臨著新的任務,所以我們需要建立新的支柱產業。
第一是數字產業。圍繞發展數字經濟,首先要發展數字基礎設施,這又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信息基礎設施,包括泛在移動和有線互聯網、物聯網;二是融合基礎設施,對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改造,提升效率和服務水平;三是科研基礎設施。數字經濟的標志性產業,應當包括數字生成、數字傳輸、數字儲存、數字模型、數字孿生、數字計算、人工智能和芯片、計算機等產業得到快速發展。
數字經濟或數字產業將會成為新時代中國第一大支柱產業。現在看來,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數字化改造之后,勞動效率大大提高,企業用工減少,產品質量提高,最終表現為勞動生產率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二個支柱產業是綠色能源,或者叫新能源,包括零碳或者低碳能源,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
現在中國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國家,一年排放超100億噸,其中工業排放超過70%,火電超過40%,所以減碳的重點是逐步用綠色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在制造業中,冶金、化工、陶瓷、水泥等產業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戶,減排任務艱巨,但也有減排成功的典型。到2030年實現碳達峰,還剩七年時間。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的,關鍵就是能源結構要進行調整。
第三大支柱產業是先進制造業,包括大型精密設備和交通運輸工具制造,比如大型客機。我國通用航空剛起步,跟國外比起步晚,差距比較大。下一步,應加快通用航空業發展,這就需要加快飛機制造業發展。目前我國在大型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的制造上,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要加快發展。
第四大支柱產業是生物工程,包括生物醫藥、醫療裝備、中醫現代化,以及動植物育種等。這些產業我們跟發達國家比,差距比較大,大型精密醫療設備基本依賴進口,比如對癌癥的治療,我國的手術率是某些發達國家的10倍,原因在于治療設備落后,國外已經常見的用質子加速器進行癌癥治療,在國內剛剛開始。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支柱產業。90年代的四大支柱產業帶動了中國20年到30年經濟快速增長,帶動基本實現工業化。新的四大支柱產業的培育和成長,將會支撐中國的持續發展,為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有力的新動能。
新的四大支柱產業振興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跟90年代已有很大不同,主要是經濟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市場競爭越來越充分,特別是全國統一大市場越來越完善,國際交換規模也明顯擴大。所以,新的四大支柱產業的形成,比起老的四大支柱產業的條件要好得多。特別是新的四大支柱產業里,出現了科技研發上走在前列的民營企業。現在已經消除了對民營企業準入的限制,石化產業過去嚴格限制民營經濟進入,汽車行業過去對民營經濟雖然開了門,但開得不夠大,進來的幾個民營企業,有一些發展起來了,如比亞迪、吉利、長城等,走在了行業的前列。
三、發展新支柱產業要有新思路
再制定一些選擇性的產業政策來扶持某些企業的發展,已經沒有必要。如果制定產業政策,就制定一個普惠的功能性的鼓勵政策。比如對芯片,對減碳等,不管國有、民營還是外資企業,只要到中國來發展,在提供優惠貸款、貼息補助等方面都應當一視同仁。
民營企業家都要向任正非學習,不要抱怨和觀望,政府現在提供的這些鼓勵政策,足以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在美國打壓和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民營企業一要加大研發投入,二要發展成外向型經濟,練好自己的內功,從而為經濟盡快走向良性發展局面做出貢獻。
一個合法經營的企業,在中國有充分的生長空間,有肥厚的土壤,特別是中國距離2050年現代化目標還有很長距離,人均GDP水平還比較低。未來一個時期,全世界最好的投資機會、最好的發展環境在中國,所以還是要向國內辦得好的民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