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一系列重大關系。正確處理活力與秩序的關系,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處理好的重大關系之一。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充滿活力的創新創造,充分調動億萬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創新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充分涌流,同時推動經濟社會有序穩定發展,實現既充滿活力又規范有序的動態平衡,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軌道上向著既定目標前進。
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充滿活力的創新創造
改革開放是創新創造的活力之源。回望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程,每次在發展的重要節點和關口,我們都是靠改革創新邁過了看似難以邁過的坎,推動發展再上新臺階。如面對20世紀90年代上半期的經濟過熱、1998亞洲金融危機后的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貨緊縮壓力、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以及產能過剩等復雜嚴峻的風險和挑戰,我們都是靠改革創新成功化解的。只要堅持問題導向謀劃改革,聚焦矛盾問題推進創新,改革創新總能在與危機的賽跑中領先一步,就能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拓展發展新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在理論上不斷創新,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認識上不斷深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內涵和本質的認識,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在實踐上不斷豐富,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2013年至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發展中經濟體3.7%的平均增長水平。202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21萬億元,這是繼2020年、2021年連續突破100萬億元、110萬億元之后,再次躍上新臺階。按年平均匯率折算,我國經濟總量達18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85698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2741美元,繼續保持在1.2萬美元以上,接近世界銀行劃分的高收入國家門檻值。特別是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基礎。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這標志著中國式現代化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面向未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樣要靠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這要求我們要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加快改革開放步伐,讓創新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充分涌流,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競爭空前激烈,迫切要求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重塑各國競爭力的消長和全球競爭格局,圍繞科技、人才、標準、規則等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科技創新成為大國競爭的制高點。只有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才能把自身的比較優勢、發展潛力轉化為競爭優勢,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勝出,也才能在日趨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中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入轉變發展方式,迫切要求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體制機制引導市場主體行為,形成相關利益格局,決定發展方式形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資本、勞動等要素條件和邊際產出發生改變,生產函數發生變化,資源環境的硬約束持續強化,已經不可能像高速增長階段那樣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驅動經濟增長,必須轉向更多依靠生產率的提高。只有加快改革創新步伐,破除原有發展方式賴以存在的體制基礎和利益結構,才能促進發展方式擺脫原有路徑、轉向高質量發展軌道。
構建新發展格局,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迫切要求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動力和活力,必須清除制約經濟循環的堵點和卡點,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關鍵在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必須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穩步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只有深化改革創新,才能為實現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循環創造條件,不斷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空間。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迫切要求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我們既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維護社會公平。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大膽探索,解決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大力推進改革創新,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以改革創新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
總之,有效應對外部環境深刻復雜變化,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目標,迫切要求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們要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繼續將改革開放事業推向前進,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
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經濟社會平穩有序發展
世界現代化發展歷程表明,一個國家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環境變化和體制變革相互影響,國內矛盾和外部沖擊相互作用,周期性問題和結構性問題相互交錯,存量風險和增量風險相互疊加,原有的平衡關系被打破,面臨的風險可能集中釋放,往往都要經歷風險易發高發期。從國際經驗看,無論是日本、“亞洲四小龍”,還是拉美和前蘇東國家,在經歷轉型過程中都面臨嚴峻的風險挑戰,有的國家甚至發生劇烈的社會動蕩并出現社會倒退,僅有少數幾個國家成功應對和化解轉型期的風險,進入現代化國家行列。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跡,不僅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而且在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有效應對轉型陣痛、確保社會長期穩定。實踐證明,只有保持穩定的發展環境,才能讓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匯聚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這是向更高級形態、更復雜分工、更合理結構演變的“驚險一躍”。原有的發展方式不適應發展階段轉換,需要轉變發展方式;原有的結構不適應新的發展條件,需要加快結構調整;原有的體制不適應新發展格局,需要加快體制變革。像其他經歷過轉型期的經濟體一樣,這一時期往往也是高風險窗口期,面臨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必須高度警惕、有效防范化解可能出現的各類風險,跨越實現現代化目標必須邁過的關口。
比如,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如何正確引導資本的行為,在有效發揮其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的同時抑制其消極作用,就是在轉型過程中必須解決好的課題。資本既有推動生產力發展和創造社會財富的一面,也有與生俱來逐利的一面。促進和引導資本規范健康發展,防范化解資本無序擴張的風險,就要為資本設置好“紅綠燈”,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不斷完善監管方式,使市場主體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中競爭和發展。需要指出的是,隨著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日新月異,原有的法律法規往往難以全面有效覆蓋新的領域,需要加快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市場準入、公平競爭審查、數字經濟公平競爭等制度,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再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必須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根據不同區域、行業、企業的特性和實際狀況制定針對性舉措,防止簡單用行政辦法層層分解,造成“分解謬誤”,防止運動式減碳,避免“一刀切”,影響經濟社會有序穩定發展。這就要把握好經濟增長與經濟低碳轉型的平衡,既要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速以實現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又要力爭實現到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在這兩個約束條件下尋求最優路徑。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關鍵在于實現能源的綠色低碳轉型,這就要把握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與能源安全的平衡。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使化石能源逐步退出建立在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逐步提高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等發電裝機和發電量的比重,更好發揮零碳能源在能源保供增供方面的作用,有序平穩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都在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既不盲目樂觀,又不回避矛盾,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創造有利條件。
三、實現創新創造活力迸發與經濟社會有序穩定的統一
活力和秩序既相輔相成,又辯證統一。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要以改革開放為根本動力;推進改革創新,要以有序穩定的經濟社會環境為前提。沒有有序穩定的經濟社會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喪失。保持活力與秩序的動態平衡,要把握好改革時機,一方面要避免在時機尚不成熟、條件尚不具備的情況下倉促出臺改革舉措,使改革欲速而不達,影響經濟社會有序穩定;另一方面,要看到有序是相對的,不斷深化改革才能實現長久持續穩定,避免因過于強調有序穩定而錯失改革良機。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以改革開放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以經濟社會有序穩定為改革創新創造條件。正確處理活力與秩序的關系,在實踐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是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加強部門間協同配合,引導資源跨周期和跨部門配置,有效防范和化解經濟社會領域的各種風險,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二是以改革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中國式現代化要永葆生機活力,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充分調動廣大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億萬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勞動創造財富、實干創造業績、奮斗創造幸福的導向,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
三是保持經濟社會有序運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適應性進化過程,具有長期內生演化的特征,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要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有序平穩運行,將改革帶來的利益關系調整控制在社會可承受范圍內,進而實現經濟轉型和社會有序的動態平衡。
四是把握好活力與秩序的結合點。正確處理活力與秩序的關系,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利益作為結合點,從群眾最期盼、最關切的領域做起,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五是積極有效加強風險管理。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是及時識別、評估、預警、應對和處置各種風險,有效管理各種風險特別是有效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要建立應對風險的統籌協調機制,提高風險管理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加強風險預警協調,強化風險管理政策協調,有效防范化解各類可能出現的風險。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要以創新創造活力增強發展動力,又要以經濟社會長期有序穩定運行贏得未來。只要寓活力于秩序之中,建秩序于活力之上,實現創新創造活力迸發與經濟社會有序穩定運行的統一協調,中國必將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跡新篇章,中國式現代化必將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