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4日,我會會長彭森應邀出席了“數字經濟競爭政策未來發展前沿論壇暨《競爭政策研究》年度報告發布會”。該論壇由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主辦,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知識產權中心、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專業委員會等單位承辦。彭森會長在論壇上作總結講話,全文如下: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應邀參加“數字經濟競爭政策未來發展前沿論壇2023年會暨《競爭政策研究》年度報告發布會”。首先,我代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對論壇的舉辦表示祝賀。
這次論壇選了一個非常好的時機,也選了一個很好的主題。從時機來講,今年是二十大以后的開局之年,也是按照二十大的要求,開啟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時刻。昨天,兩會剛剛結束,兩會對今年的工作任務提出了一些重大的精神,李強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也講了一些很重要的判斷和觀點。從數字經濟來講,兩會審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決定組建國家數據局,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標志,也是一個信號。國家數據局負責協調推進數字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這是我國順應數字經濟內在規律在政府治理上的優化和調整,也是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安排。
回顧去年,中央對支持和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提出了一些要求。3月國務院金融委會議提出堅持穩中求進,促進平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5月國務院印發《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要出臺支持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具體措施;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要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這一系列的政策要求,釋放出國家支持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積極信號。
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紛紛出臺了很多政策,從政策的角度、輿論的角度都吹響了拼經濟的號角。中國式的現代化,既包括經濟體系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也包括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現代化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是數字經濟上一個新的臺階。因此,不論是總的形勢要求,還是中央政策的制定,都有一個很明確的指向。數字經濟的發展面臨一個新的時代,平臺經濟的發展有無限的空間,這是首先應該明確的,這是我要講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今天的會議體現了一種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作風。針對會議討論的內容,有三個重磅報告正式發布,八位專家分別做了點評,圓桌論壇也提出了非常好的觀點,體現了會議的專業性、開放性、創新性,達到了很高的理論高度。大家共同討論一個比較專業又相對有些敏感的問題,基于實踐或理論研究中的不同領域,能夠暢所欲言地交流看法,并對國家的政策制定、制度安排提出一些很重要的建議。于立教授的報告主要講了競爭法中數字平臺分類監管問題,而平臺經濟的分類分級對于精準監管至關重要。曲創教授的報告是從市場勢力入手,從數字平臺和市場可競爭性的角度觀察平臺經濟的競爭狀態,從經濟學的角度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思路和研究工具。王勇教授的報告是在分析平臺經濟的本質特征、運行機制的基礎上,重點解釋了平臺經濟競爭性的來源。各位專家講得都很好,展示了從宏觀到微觀觀察平臺經濟競爭問題的不同維度,我聽后很受啟發,在此也對重磅報告的發布表示祝賀。
第三,這次會議討論了很多問題,我也談幾點個人體會。我認為,發展平臺經濟要堅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要處理好平臺經濟發展與規范的關系。首先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是最根本的訴求,規范、治理、監管都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我在人大財經委曾參與組織了電子商務法的起草,在起草中堅持了促進發展、保護權益和維護秩序,重點還是在發展。規范也好,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也好,最后還是要符合發展的要求。當時討論為什么浙江能夠出現一個阿里這樣的平臺企業,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政府干預最小化,讓企業在競爭中充分發展。上周我到溫州調研,溫州也是靠改革發展起來的,最重要的一個經驗是政府要少管,政府的主要工作是創造更好的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這樣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所以,今天我們講平臺企業、平臺經濟,本身還是發展不足的問題,重點是要保護發展的積極性。壟斷競爭或者競爭壟斷,是在競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現象,如果對競爭沒有產生實質性損害,那么從更長的發展周期來看,是有其合理性的。特別是在數字經濟時代,由于技術創新迭代性很強,平臺企業通過競爭取得的壟斷地位隨時可能被打破。壟斷競爭可能成為常見的經濟現象。因此,在推進競爭政策的過程中,就不能僅僅因強調反壟斷而對處于競爭壟斷地位的平臺經濟或平臺企業實行更加嚴格的監管。要規范限制的應是壟斷行為,要從理論、政策和實踐幾個方面研究解決這些問題。
二是要處理好政策引導與依法行政、依法治國的關系。平臺經濟還是要以鼓勵發展為主,對其監管一定要堅持依法治國的原則,采取包容審慎的監管態度。所謂的常態化監管,實際上是針對過去的一些運動式監管而提出來的。沒有運動式監管,可以不提常態化監管。常態化監管就是穩定的、有效的依法監管。去年7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也指出:要完成平臺經濟專項整改,對平臺經濟實施常態化監管。這個決策非常正確,也是在對過去一段工作總結上提出的新要求,為今后的監管提供了新的方向。堅持依法治國,就必須對平臺經濟實施常態化監管,要正確處理好這個關系。常態化監管本身就意味著包容審慎原則,這是今后要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
三是要處理好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的關系。競爭政策是基礎性政策。產業政策體現了國家發展戰略,但也應該服從競爭政策的本質要求,不能在產業政策推行過程中影響平等競爭,或者給平等競爭造成新的障礙。因為市場經濟的核心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要允許企業自主創新、探索發展方向。不能說只有按照產業政策“綠燈”的發展就要保護,如果不在“綠燈”范圍內,其他領域的發展法律保護就無法保證。因此,過多強調按“綠燈”發展,恐怕不利于發揮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利于發揚企業家精神。特別是在新的國際環境下,怎樣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特別是平臺經濟,要給予空間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企業是“法無禁止皆可為”,而政府是“法無授權不可為”。如果有“綠燈”,那主要是針對政府,要求政府應在法律的授權范圍內制定實施政策。而對企業設“紅燈”、搞負面清單,是市場經濟通行的一種規則和做法。負面清單每年都在調整,基本上是在縮小,可能臨時出臺一些政策在負面清單的基礎上擴大了或者外延了,從而對企業有一些要求,成為了“紅燈”。對此要充分論證、評價政策提出的依據和可能給企業造成的影響,極力避免“一令出則一業衰”的情況,這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出臺限制某個領域發展的政策時,要關注受影響的市場主體有沒有獲得有效的行政復議和司法救濟渠道,這才是一個市場經濟所要求的法治環境。總之,對企業設“紅燈”、亮“紅燈”,一定要慎之又慎,依法進行。要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作用這個高度,正確處理好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的關系,這也是對平臺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保護。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想法和體會,供大家參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