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這句簡單的俗語能幫我們理解“強省會”戰略的其中深意。自去年湖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首次提出“強省會”戰略以來,此話題一直引發高度關注與熱烈討論。
4月19日,《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強省會戰略支持長沙市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再一次從目標任務、重點工程、平臺支撐、政策支持、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更為精準明確的意見。
強省會對整個湖南省的發展有著怎樣的必要性?是否會對周邊地區與城市產生虹吸效應?強省會與長株潭城市圈建設是否矛盾?紅網時刻新聞邀請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辦公室原副主任范恒山就大家關心的話題做出了解讀,并對湖南的發展提出了建議。
范恒山對湖南以及長沙充滿感情,他曾在工作崗位上直接參與和推動了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試驗、洞庭湖經濟區、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湘江新區等的規劃建設。
記者:對湖南出臺的《意見》您有什么評價?
范恒山:我以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意見》,有三個突出特點:一是“新”。體現了國家戰略決策的新導向、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和新的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走向。二是“實”。不僅充分考慮了湖南和長沙的具體實際,文件本身寫得也很實在,提出了2個階段的目標、4個方面的重大任務、10項重點工程、6類平臺建設,還提出了6個方面的支持政策和4個方面的保障措施。可以說干貨多、虛話少,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同時,責任壓得也比較實,將工作部署與監督考核有機地結合起來。三是“簡”。語言簡潔清晰,沒有“彎彎繞”“八股調”。“強省會”戰略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也符合區域發展的規律。如果能夠扎實、圓滿地付諸實施,將會對長沙乃至全省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輻射帶動、引領示范,勇當全省發展的動源中心
記者:強省會戰略,對于一個省份的發展有怎樣的作用和意義?
范恒山:省會是省域中心城市,產業、人口、技術等生產要素高度集中,各類創新資源豐富,綜合實力強、發展程度高,在全省經濟社會運行中處于動源中心位置,影響力遠遠超過其他城市。
省會對于全省的作用至少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輻射帶動作用。省會往往可以通過產業鏈條、服務體系、功能分工、融合聯動等途徑推動周邊和省內其他區域發展。二是引領示范作用。基于良好的發展基礎和特殊使命,省會不僅能夠率先垂范、帶頭發展,還能通過先行試驗,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探索路徑,為省內其他城市和地區的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形成引領。三是支撐惠澤作用。作為“長子”,基于綜合實力和社會責任,省會不僅在全省發展中擔當重任,而且通過資金、人才、技術、產業轉移等促進省內其他城市和地區加快發展。四是幫扶救助作用。通過對口支援等途徑幫扶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推動區域實現共同富裕。
長沙近些年來發展勢頭迅猛,經濟動能充足,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的比重已超過四分之一,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某種程度上說,長沙發展的好壞快慢,直接決定著整個湖南發展的好壞快慢。做強省會城市,進一步激發長沙的發展能量,必將有利于推動全省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使湖南在推動中部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
做強省會,不是只強省會
記者:在區域經濟理論中,有一種說法叫“大樹底下不長草”。對此您怎么看,基于此,實施強省會戰略要注意一些什么?
范恒山:的確,地區間、城市間的發展是有差別的,就中心城市和一般城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發達地區和一般地區的關系而言,往往存在著兩種情況。一種是“大樹底下好乘涼”,我們稱之為“輻射效應”;另一種是“大樹底下不長草”,我們稱之為“虹吸效應”,即處于發展高位的城市或發達地區往往會把處于低位的城市或欠發達地區的資源要素吸收過來,使后者進一步陷入短缺的境地。
因此,強省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出發點就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我們注意到,《意見》很清晰地表明了這一點。《意見》提出,實施強省會戰略是深入實施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也就是說,要通過強省會戰略,進一步解決縮小地區間不合理的差距問題,包括解決城鄉不平衡、地區不平衡和各類人群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實施的過程中,必須著力克服“虹吸效應”,強化“輻射效應”。這在思想上和操作上都要有正確的體現。
在思想上,要進一步樹立這樣的認識:其一,做強省會不是只強省會。省會要強但要與其他區域一塊強;大家一起強才是真的強。其二,只有在聯動發展中才能真正做強省會。聯動發展不僅能解決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問題,也能解決相互侵害、惡性競爭問題,正所謂“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在操作上,需要實施一些重要舉措。
其一,推行關鍵方面的一體化,構建協調發展的良好基礎。重點在于一體推進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建設高標準的市場體系,一體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等。
其二,基于比較優勢實行合理分工,形成相互支撐、有機配套的產業鏈創新鏈。我們強調一體化,但也要明確同城化不是同質化,一體化也不是一律化和“一刀切”。省會城市和周邊城市,省內各地區、各城市都要基于比較優勢進行合理分工,構成一個相互支撐的大系統,使每一個城市或地區都成為整個分工鏈條中間的一個環節,而努力實現互利共贏、雨露均沾,而省會城市則在整個鏈條中發揮串連和隱形發動機式的推動作用。
其三,完善協同發展機制,促進以強補弱、以強扶弱。通過形成科學的法規體系、建立有效的組織協調機制、運用協同發展基金等舉措解決壟斷、侵蝕等不利于協調發展的行為。有了這些最基礎的東西,城市間、地區間才能積極聯動起來,也才能有效抑制“虹吸效應”,強化“輻射效應”。
借助比較優勢,發揮龍頭作用
記者:您對全國情況比較了解,可否談談,相對于其他類似省份,湖南實施強省會戰略有什么獨特優勢?
范恒山:在我看來,湖南實施強省會戰略擁有多方面的優勢,特別是擁有戰略、地緣、產業、體制等方面的優勢。
首先,有戰略疊加優勢,享有多重戰略紅利。湖南及長沙不僅為“一帶一路”建設,以及長江經濟帶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等戰略所覆蓋,而且享有量身打造的國家戰略支撐。長株潭城市圈發展已提升到長株潭都市圈發展的高度,國家“十四五”規劃、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及前不久出臺的《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都對長株潭都市圈的發展提出了“打造全國新的增長極”的要求,這等于國家戰略給湖南給予了新的賦能。
其次,有地理區位優勢,乘風借勢得天獨厚。湖南不僅與中部各省份有機相聯,且向南直連粵港澳大灣區,通過長江經濟帶還可以上接成渝地區、下通長三角區域,可謂連南接北、承東啟西,這為湖南及長沙“東張西望”“左右逢源”,拓展發展空間、實現優勢互補提供了良好的地理條件。
其三,有產業發展優勢,高質量發展基礎厚實。經過近十多年的發展,長沙產業結構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工程機械制造等已走在了全國乃至世界前列,電子信息、新能源、智能制造、文化創意等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地區競爭優勢,適應新經濟、新動能的培育拓展,長沙還形成了一批新型生產門類和現代化消費場景。
其四,有體制創新優勢,營商環境建設處于高位。近些年,立足于抓實、抓細、抓長,長沙營商環境建設不斷優化,在全國排名位居前列,相關改革也依此深入展開,形成了較好的體制基礎和市場環境。依托良好的營商環境和一些具有特色的舉措,長沙也聚集了不少優秀人才,富有發展潛力的優勢企業。
在多重利好的加持下,通過強省會戰略,長沙有能力、有空間先行先試,在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走在前列,在全省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記者: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目標綱要明確指出,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加快武漢、長株潭都市圈建設,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強省會戰略與長株潭都市圈建設兩者應該是怎樣的關系?
范恒山:在充分探索實踐的基礎上,2008年12月,國務院出臺了長株潭城市群開展兩型社會建設試驗的相關方案。從那時起,長株潭地區積極開拓進取,實現了快速發展。我注意到,2021年長株潭都市圈的地區生產總值已接近2萬億,占全省比重已超過三分之一、接近一半。從中我們看到了長株潭都市圈發展的潛力。今天,國家提出加快長株潭都市圈建設、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的要求,正是看到了這種強勁的發展潛力,可謂實至名歸,也體現了國家對長株潭都市圈的殷殷期盼。
如果說長株潭都市圈是湖南發展的龍頭的話,那么長沙就是龍頭中的龍頭。在長株潭三市中,長沙無疑已處于引領和帶動的位置。在一體化的背景下,三市同呼吸、共命運,并肩戰斗。實施好強省會《意見》,不僅可以將長沙進一步做強、做優、做實,提升其引領帶動作用,而且能夠全面推動長株潭實現高質量發展、邁向現代化建設的新高度,形成名副其實的全國重要的增長極。不僅如此,還可以通過長株潭都市圈與其他城市的聯動,推動全省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重要方面的一體發展,實現整個湖南的高質量發展。
總體上說,強省會戰略與長株潭都市圈的建設是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的,做得好一定會是互利共贏、相得益彰。
記者:《意見》中的政策支持中提到:研究制定湘江新區相關地方立法事項,依法賦予湘江新區市級和省級部分經濟管理權限。按規定賦予湘江新區管委會對內設機構處級及以下人事任免權。這釋放了什么樣的信號?
范恒山:總體上看,我以為這體現了湖南省委省政府對湘江新區這個特殊試驗區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這是一種富有遠見和體現睿智的決策。
回顧一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推行著一項重要的改革,就是賦予部分承擔特殊探索使命地區或單位屬于上一層的相關權利。其目的,是讓這些地區或單位能夠擺脫束縛、排除障礙,在更深刻的層次上推進關鍵性改革,在更廣闊的空間里配置重要資源,從而有效把握機遇、提升決策效率,獲得非凡成果。對國家計劃單列市,對前海、橫琴等合作區,對海南等自貿區,都有類似的授權。在整體突破難度較大、風險較高的情況下,這是一種推動改革開放向深層拓展的科學有效的辦法,不僅能夠規避重大風險,而且能夠創造成功經驗。
湖南省委省政府給湘江新區進行這種特別授權,其積極意義至少體現為兩個方面:其一,有利于湘江新區排除外界干擾,從實際出發高效決策,降低決策成本。其二,有利于提高關鍵主體的積極性,尤其是人才、干部的積極性,解決庸政懶政或“躺平”“側臥”問題,鼓勵開拓創新,這不僅有利于聚集人才,也有利于用好人才,將關鍵的人才及時配置到關鍵的崗位上。
當然,也需要強調,授什么權要有科學的考量;要有科學的決策程序保障所授之權不被濫用。
走可持續性發展道路,彰顯特殊擔當
記者: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做強省會,您有什么其它建議?
范恒山: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意見》已經談的很全面、很充分。我僅就幾個重要方面簡要提些看法。
第一,要立足于可持續性優化營商環境。有一個說法叫“短期靠項目、中期靠政策、長期靠環境”,可見營商環境建設的重要性。但當前營商環境的建設主要還是放在簡政放權上,湖南及長沙也不例外。簡政放權固然是重要的,但這方面的努力終究是有限度的。而投資者更看重的是優良營商環境的持久性,其特質是穩定、透明、公正與誠信。所以在當前繼續挖掘簡政放權空間的同時,要致力于建設具有這樣特質的營商環境,而這樣的環境也才是可持續的、充滿吸引力的。
第二,突出重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產業十分重要,在某種程度上說,直接等同于發展,但產業的發展需要突出重點,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能平均用力。應以比較優勢為基礎、以發展潛力為支撐,集中發展幾個重點產業,一舉形成競爭優勢。尤其在未來產業的謀劃上不能見新就上、見高就攀。有些未來產業即便舉全國之力來發展難度都很大,何況一省一市。應將有限的財力、精力和創造力放到培育發展兩三個未來產業上。
第三,一體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的建設。每個城市的市場體系建設固然重要,但沒有相互間的開放就不具實質性意義,所以要立足于聯動協調建立統一的市場。同時市場體系建設要注重開放和規范有機的統一,不能只講開放或放開,不講規范或引導。例如,我們既要充分發揮資本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時要加以規范和約束,打擊以權力為依托的資本逐利行為,解決資本無序擴張問題,引導其健康發展。
第四,立足解決不平衡問題推進共同富裕。強省會必須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度,必須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不合理的差距與實現共同富裕是背道而馳的,促進共同富裕必須立足于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要把重點放在推動城鄉融合和對欠發達地區、弱勢群體的支持和幫扶上。
第五,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始終將精神文明建設作為強省會戰略的重要內容和舉措。精神力量是經濟社會發展本源性的支撐力量,精神文明是誠信的基礎,是法治的保障,是物質文明發展的動力。實施強省會戰略要重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促進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