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立首先強調,共同富裕不是通過打富濟貧實現的,而是在發展中實現。讓收入水平比較低的人收入增長的快一點,讓更多的人能夠進入到中等收入水平。
鄭新立認為,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在于增加農民的收入。城鄉收入差距大是宏觀經濟里的突出問題,也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大的主要原因。“中等收入群體主要集中在城市,實現共同富裕,首先就是讓農村的5億多人口盡快富起來。”
其次,鄭新立認為財稅改革必須更加重視社會公平。在稅制改革方面,在稅收上要逐步實行以間接稅為主向直接稅為主過渡。“提高直接稅主要是個人所得稅在全部稅收中的比重。”
再次是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鄭新立表示,目前全國達到中等收入水平的有4億人,占全國人口的30%以上。下一步的重點是讓更多的人進入到中等收入群體。“現在看來,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點和最大潛力在農村。”
最后,鄭新立向《致知100人》表示,隨著產業升級,制造業對高級技能人才的需求越發迫切。我國制造業技工缺口較大。“現在要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勞動技能,提升技工的待遇和地位,增加他們的收入,讓他們上升到中等收入群體。”
以下是《致知100人》與鄭新立的對話精編:
《致知100人》:您是如何理解共同富裕的?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是什么?
鄭新立:目前,我們初步小康實現了,全面小康也實現了,已經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經過過去40多年的發展,確實有一部分人已經先富起來了,現在中等收入人群已經有4億多人,占全部人口的30%以上。共同富裕要在發展中實現,主要通過增量的調節來實現,不是通過存量的調節來實現。換句話說,不是通過打富濟貧來實現共同富裕,而是通過經濟發展,讓收入水平較低的人,收入增長的快一點,讓更多的人進入到中等收入水平,從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具體來講,實現共同富裕應當采取四個重大措施來實現:
第一、增加農民的收入。城鄉收入差距大是宏觀經濟里的突出問題,也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大的一個主要原因。目前我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是0.46,處于較高水平。在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中,城鄉收入差距占到了50%左右。如果城鄉居民收入是均等的,基尼系數就可以下降一半。中等收入群體主要集中在城市,農村居民能達到中等收入水平的還是少數。
所以,下一步實現共同富裕,首先就是讓農村的5億多人口盡快富起來。怎么盡快富起來?就是通過實施城鄉融合的發展戰略,建立一個城鄉市場之間各種要素能平等交換、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
現在制約農村發展的主要因素是農村的市場發育程度比較低,城市里早已市場化的生產要素,在農村還沒有完全市場化。按照價值規律,生產要素總是朝著價格更高、能夠獲得更高利潤的地方流動。由于城市的市場發育程度高,農村的市場發育程度低,這就導致改革40多年來農村的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資本、土地等要素源源不斷地流向城市,支持了城市的繁榮,城鄉差距不斷拉大。
因此,解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的問題,必須牽著市場機制這個牛鼻子,完善城鄉要素市場體系。主要是勞動力、資本、土地這三大要素在城鄉之間要實現平等交換、自由流動。比如現在2.8億農民工,都是精壯勞動力,為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由于他們的農村戶籍,使他們享受不到所在城市戶籍人口附加的公共服務,這就是不平等交換。
另外從資本市場來看,由于農村市場發育程度低,投資機會少、收益低,所以農村居民的積累只能流到城市。設在農村的金融機構,包括工行、建行、農業銀行等設在農村的分支機構,把農民那點存款像抽水機一樣抽到城市去了,支持了城市的建設。農村的金融機構都是存差,城市的金融機構都是貸差,40多年農村流向城市的資金數量是巨大的。
去年政府土地出讓金收入創造歷史新高,達8.4萬億元。土地出讓金在本質上是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價值的轉移。這是城鄉要素不平等交換的集中體現。
所以我們應當通過建立一個城鄉融合的市場機制,吸引城市資本流向農村,與農村的資源相結合,來支持鄉村振興。
第二、在稅收上要逐步實行以間接稅為主向直接稅為主過渡。我們國家的稅收體制,是根據原來收入水平較低的情況來設置的。在國家稅收的來源里,間接稅占了70%左右,直接稅占了30%左右。發達國家則正好與我們相反,是直接稅占70%左右,間接稅占30%左右。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提高,直接稅主要是個人所得稅的比重要逐漸提高,逐步實現以間接稅為主向直接稅為主過渡,讓高收入的人多納點稅,給國家財政多做貢獻,政府就可以多搞一些公共服務,支持農村的發展。
第三、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中等收入者,現在指家庭年收入6萬到20萬元的家庭。全國達到中等收入水平的有4億人,占全國人口的30%以上。下一步的重點是如何讓更多的人進入到中等收入群體?,F在看來,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的最大潛力和重點是五億多農村人口,他們通過經營規模的擴大,通過財產性收入的增加,有相當一部分人能較快上升到中等收入家庭?,F在城鄉居民收入為2.6:1,而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為11:1。增加農民收入,一是要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二是發展農產品加工的特色小鎮,讓農民從農產品加工營銷中增加收入;三是通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使農民從宅基地資格權和耕地承包權的有償轉讓中來增加財產性收入。在城市里面,主要是通過創造更多較高收入的就業機會,使低收入人群進入中等收入行列。
第四、提高低收入者的勞動技能,使他們能夠迅速提高收入?,F在有一些高技能的勞動崗位存在用工荒,招工的需求遠遠大于供給。比如能開數控機床的工人就奇缺,收入也很高。要通過技術培訓,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勞動技能,從而增加他們的收入,讓他們盡快上升到中等收入水平。
《致知100人》:我國應該如何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鄭新立:我國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數量在迅速增加,企業競爭力也在提高。但是,要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還必須培育一大批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現在看來,培養這樣的企業,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增加研發投入,以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來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傳統產業企業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應達到3%以上,高技術產業應占到10%以上。現在我們的多數企業還做不到。應鼓勵企業設立研發機構,通過自立自強和技術創新,打破美國政府對我國企業的打壓和封鎖。
第二、政府要創造有利于鼓勵企業創新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比如深圳為什么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前些年,深圳申請的國際專利的數量占全中國的47%,原因在于深圳建立起了一個激勵技術創新的市場競爭機制和社會環境。深圳政府出資設立了兩個公司,貸款擔保公司和風險投資公司,現在深圳成長起來的高新技術企業,95%以上在他們成長的初期,或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困難時,都得到過這兩個公司的幫助。所以,其他苦于缺乏具有創新能力的高技術公司的城市,應當學習借鑒深圳政府的經驗。
第三、完善吸引人才的體制機制。一個創新型城市必須提供能夠吸引外資、吸引全世界優秀人才的體制機制。要不斷改善營商環境,吸引全球的生產要素集聚,這是培養創新型企業的前提條件。特別是大城市、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要把技術創新當做決定城市興衰的關鍵,注重辦好研究型大學,培養創新型人才。針對卡脖子技術,組織協同創新。
《致知100人》:員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相比傳統的制度,有哪些優勢?
鄭新立:員工持股可分成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國有企業實行混改,吸收民營經濟進入,發展成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企業,這類企業允許員工持股。
第二種情況是上市企業,它有社會股,也有員工股。其中員工股特別是管理層持股,在任職期間不能變現,督促管理層一心一意把公司辦好,提升企業的股市價值,為股東創造更多財產性收入。
第三種情況是股份合作制企業。這也是馬克思所講的勞動者的資本聯合和勞動聯合相結合的合作制,馬克思對這個評價很高,認為這種合作制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積極揚棄,它本質上屬于一種集體所有制。這種股份合作制現在看來很有競爭力,最典型的就是華為公司,華為公司有17萬人,7萬人都是股東,每年評選優秀員工,獎勵對企業的認股權,每年有分紅,離開公司時可以變現。這種股份合作制,也稱為合伙制,非常適合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企業。合作者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使企業非常具有凝聚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