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一百年來,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下,經過全國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們戰勝了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明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踏上了新的征程,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改革正是邁向新征程的康莊大道。
一、改革是實現建黨百年目標的成功之路
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建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以來,黨領導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摸索前進。通過對真理標準的大討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定。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實現了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閉關鎖國轉向全方位開放、從人治轉向法治、從貧窮落后轉向小康社會的全方位轉變。從1978年到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43834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元提高到17131元。城鄉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分別從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20年的29.2%和32.7%。我國的外匯儲備早在2009年就已經世界排名第一,早已成為世界外貿第一大國。我國的鋼鐵產量、電視機、冰箱等家電產量、紡織品產量等諸多工業產品都已經位居世界第一。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實事求是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的結果。改革開發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情況出發,一步步從計劃經濟轉向豐富多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過程經歷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由指導性計劃代替指令性計劃、“國家引導市場,市場引導企業”、構建市場經濟的“四梁八柱”、發揮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等一系列的探索和變遷。事實證明,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方向的改革是完全正確的。通過改革,生產關系適應了生產力發展階段,民營經濟因此經歷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并為整個經濟的就業、稅收、創新、開放作出巨大的貢獻。國有企業則經歷了擴大自主權、利改稅、承包制、股份合作制等一系列改革過程,最終向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成熟社會主義市場主體轉變,進一步壯大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壓艙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后階段的全面脫貧攻堅進程中,廣大民營企業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為脫貧攻堅工作不吝捐贈。大量國有企業根據各級黨組織的部署,為脫貧攻堅貢獻了大量對口幫扶,黨的領導力得到突出的體現。改革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建黨百年目標的成功之路。
二、改革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經之路
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奮斗,我國已經構建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但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仍然存在公平競爭制度不完善、產權制度不清晰、要素市場發育滯后等與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稱的體制、機制短板,造成市場激勵不足、要素流動不暢、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觀經濟活力不強等問題。2020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指出,“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不移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不斷在經濟體制關鍵性基礎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創新”。這些經濟體制關鍵性基礎性重大改革包括并不限于國有企業改革、自然壟斷行業改革、夯實公平競爭制度、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的要素市場、推進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方式、完善政府監管調節等。在“十四五”期間完成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任務,必須依靠改革。面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應當在“十四五”期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與此同時,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進行,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應對這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需要自身的體制、機制能夠全方位地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能夠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提供高水平的制度支撐。為此,就必須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構建更加系統完備、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從要素投入的大量增加到更加依賴于創新驅動,意味著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變,這既是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的過程,更是體制變革和創新的過程。黨的領導力就體現在科學技術創新帶動經濟發展的量變引起質變的時刻,能夠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做出及時有效的體制機制變革。技術發展永無止境,改革就永無止境,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向更高水平邁進的必經之路。
三、改革是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康莊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到21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的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是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黨中央針對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的又一個重要階段性發展目標,這一目標對深化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杜絕市場扭曲、非法尋租等行為。市場扭曲、非法尋租是對市場經濟正常秩序的嚴重干擾。市場扭曲、非法尋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平原則和共同富裕的美好追求都完全背道而馳。因此,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法治政府建設,用法治劃定行政權力的邊界,規范行政決策和行政執法程序,提升信息公開水平,增強透明度,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
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一是經濟社會發展能夠滿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保障人民群眾的各項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二是強調人的廣泛參與和主體地位,發展的主體是全體人民,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三是發展成果要落實到改善民生上,讓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基本社會保障和公共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是現代社會人的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經濟社會條件。實現共同富裕,首先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要保障全體社會成員公平享有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受教育權、健康權、社會保障權、就業權等公民的基本權利,促進全體社會成員的全面發展。我們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責,不斷縮小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在享受基礎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基本社會保障、公共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
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以法治的辦法補足市場經濟的短板。市場經濟能夠極大地提高效率,激發生產積極性。但毋庸諱言,由于要素資源不斷地向優勢市場主體聚集,市場經濟會帶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通過一系列財政稅收的手段來進行調節,以期盡量避免“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情況發生。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這一方面更應當具有突出的優勢。因此,必須加快有關立法工作,持續推進財稅體制的改革,加強二次分配、三次分配調節能力,有效補足市場經濟的短板。通過改革的方法、法治的路徑來追求共同富裕,能夠使低收入人群消費能力大幅提升,擴大中產階級數量,社會將更加和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作者單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